![]() |
你现在的位置:奥腾电子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读书环境很重要,洋图书馆多免费安检严格 2013/6/22 13:25:42 9月12日,已经开学数日,广东外语外贸大学(下称“广外”)图书馆坐满了自修的学生,三楼紧挨教师外文阅览室,有一间名为“英语资料中心”(下称“中心”)的房间。 据说这里是“外国文化机构”在穗捐助的首个图书馆。 入门右边有六个书架,粗略估计,英文书籍和数百盒音像资料数千件,多贴着标签———“BRITISH COUNCIL DONATED”(英国文教处捐赠)。由于中心没人,偌大的空间显得空寥得很。 有意思的是,对于这么一处的存在,“东家”英国文教处很少有人知道,哪怕是听过。 “粗心”的不只有英国文教处,因为事实上,广州诸如此类的“外国势力”图书馆着实不少,而且即便全部向公众开放,但是知道的人不多,上那儿看、借书的人更少。 去美领看书安检严格 开放于2000年,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(下称“美领”)将其图书馆称作信息资源中心(IRC),“宗旨是向中国读者提供有关美国政治、经济、法律及社会问题的资料及咨询。信息咨询中心就美中关系的重大问题向中国官员、学者、新闻工作者、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提供高质量、快速而客观的咨询服务。” 为了安全起见,但凡进入美领办公区,都需登记身份证件,IRC也一样,除了开包检查,读者还需走过一道安检门。 环境于读书很重要 IRC不大,三四十见方,书架前摆着一长两短三张布沙发,一盆绿叶植物给室内添了不少生气。杂志区也配了三张高背短沙发,还有一台可供观看DVD的大电视,紧挨入口右边的墙壁边,则摆着三台台式电脑,各配大大的老板椅。 IRC共有英文书籍三千多本,以中美关系和美国文化历史类书籍见多,有些题材还比较敏感,鲜能在市面上买到或看到。 美国是留学热点,在这方面,IRC也备齐了诸如美国高校排名等的最新参考书,不过或是因为有人将此误作领事处,IRC在网站上特别注明:“信息资源中心不接受有关美国签证的咨询。有关美国签证的咨询请直接联系领事处。” 书非借不能读也,放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来解读,或许可以理解为,用零资金投入,完成知识储备,这在尤以实效性见长的舶来期刊上尤其明显。 在广州偶有外国期刊的书店,想看包在严实塑料薄膜后的内容,读者一般会先看价钱几何,心里掂量一番,再将其放回原处。相比之下,IRC里的《新闻周刊》、《纽约客》、《纽约书评》和《财富》等期刊全部都可免费阅读。 与美领一样,把图书馆开在“自家地盘”的,还有广州法语联盟(下称“法盟”)。 法盟相当于法国在中国的“孔子学院”,是法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机构,其校长工资由法国外交部支付,足见其地位不一般。 广州法盟成立于1989年,是在中国大陆成立最早的法盟。 广州法盟图书馆现时的馆藏资料为6000余册,多为法语原版书籍,亦有中法文对照版本,以及中国作者根据法文原著所编写或翻译的书籍资料等。 “若普京访问广州,这里是他必来的一站” “因为开店成本高,所以他们选择和我们这样的高校合作。”2010年4月,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将华南地区第一间“俄罗斯中心”开在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,当问到何以选择广外的时候,广外俄语系副院长杨柯解释道。 与北方省份相比,南方学习俄语的人相对较少,位于广外第四教学楼三楼的“俄罗斯中心”很容易就会被忽略,只有一张贴在门上的契诃夫画报,和门侧的俄文标识,低调地,算是完成了身份表明,即便其级别已经高到,“若普京访问广州,这里是他必来的一站,就好像胡锦涛主席出国访问,通常都要到当地的孔子学院看一看一样”。 在数字化时代,每间图书馆都会与时俱进地配备可以检索资料的电脑,“俄罗斯中心”亦不例外,只不过由于广外所处并非闹市,这里更多成了俄语系学生的好去处。 “看看,多好的印刷啊!”随手取下一本俄文版《战争与和平》,图书馆管理员之一陈欢摩挲着印着花纹的内页,这位念俄语专业博士二年级的女生感叹“识货者”不多。 “有时候,也有一些社会人士过来,但不会借阅,只是好奇,过来看看。”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、北京德国文化中心-歌德学院、北京西班牙文化中心-塞万提斯学院、北京日本文化中心、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……总部设在北京,华东地区多以上海落地,华南地区则更多选择香港,这让广州有点尴尬,也让合作在穗开设图书馆的做法,有了更现实的考量,故而除了广外的“俄罗斯中心之”外,中山大学有与日本基金会合办的广州中日交流之窗。 不过,由于各国现多关注软实力的发展,如何将各自的文化介绍出去,显然在扎堆的文化市场上,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,具体表现在高校和图书馆空间有限,并非每个合作意向都能得到满足。 北京西班牙文化中心-塞万提斯学院的Iris Mir对Hi广州记者表示,他们未来还有可能在其他城市开办文化中心,目前在广东,正就对外西班牙语证书考试(DELE)的事宜进行协商。 “我们这里都是好不容易才挤出来的,”环顾二十来平方米的“俄罗斯中心”,同时也是中心主任的杨柯说,“而且根据合同,中心的管理员还要懂俄语,若请专职人员管理,他们每个月900美元的拨款,肯定不够。” 正因如此,杨柯现在安排了两个博士生管理中心事务,他们也会定期举行和俄语相关的活动,在12日采访的时候,一位来自莫斯科的文学家就在中心举行了一场讲座,“不过,若是再向他们要求的那样开办免费俄语课程,我们肯定应付不来。” 她还指出,为了给俄语兴趣者提供更多选择,在去年与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开会的时候,她曾提出多增加一些书籍,“但是对方表示,我们刚开不久,要等以后再说”。 有些书已经发黄发黑发脆 如果说藏身于高校的洋图书馆更多是益了学生哥,那他们在广州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书架上的影子,则将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所有街坊。 在广州图书馆外文书刊室,进门就可以看到四个侧面贴上了格式类似于“×××赠书”的标签。 虽然各类书籍都有,但是一般很旧,拿法国驻穗领馆所捐赠的法文书来看,就有不少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出版的,不但书页早已发黄发黑,而且发脆的书页给架上的这些书籍,带来了潜在的受损风险。 除了领馆之外,广州友好城市也有捐赠,入口处右边,由韩国光州广域市立图书馆捐赠的一批韩文书籍就“现代多”了。崭新的书皮,使劲散发着油墨的香味。 同样,中山图书馆也有不少“外国文化”的遗留,包括夏威夷、亚洲基金会和韩国基金会等,所捐赠的书上均有相应标签,其中夏威夷的赠书上还特地盖了“Gift To The People of Guangdong From The People of Hawaii”(夏威夷人民赠予广东人民的礼物)的图章。 要说“外国势力”在两家公立图书馆最落力的,还属香港的歌德学院,其在中山图书馆的德文图书馆不但书新品类多(华南地区最大规模德文图书馆),德文报刊和杂志也更新较快。 Gabriele Sander是香港歌德学院的负责人,经常来穗的她在18日对Hi广州记者表示,其实广州街坊比香港人更关注德国文化,“在香港的图书馆,多数书都是英文的,美术书更受欢迎;而在十年前就与广州合作开设的图书馆,则以德文书籍为主,读者喜欢德国现代文学。” 中方对其管理还存在空白 经济强势,文化传播力也会强势,广州之于内地城市就是如此。 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,广州素来对外国文化的兼容并储,且不说洋泾浜英语曾经多风靡于北方,以广府话口音和文法为基础的港式英语,至今沿用,诸如“士多”、“巴士”和“古龙水”等的粤语外来词更是变成了常用词语。 对此,“外国势力”自然不愿错过这一站,这也是越来越多相关机构,通过各种方式“落户”广州的原因所在,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拍掌叫好。对于人们的这种需求,荒岛图书馆的项目负责人梁嘉歆更有直接感触。 “现在的社区和新楼盘越建越漂亮,但是文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,”聊起联合开发商和咖啡店,在广州社区开办图书馆的话题,她提及了最初发起这一项目的原因。 现在,荒岛图书馆在广州共有五个点,图书都是读者以入会的形式捐赠的,“我们在岭南新世界的图书馆已经有上万册书了,所有人都是图书馆的主人,这让图书馆变得更有人情味。” 和外国文化机构的考量一样,嘉歆也提到了独自开办图书馆的高成本,她称或许会在以后,尝试与前者接触,以期增加书籍的种类。 担心所捐赠的书籍涉及“敏感议题”吗?嘉歆答:对于相关界定,我们目前还无标准。不过,若是有机会,我们还是希望能和这些外国文化机构合作,给爱书人提供更多选择,即便现在没有这样的渠道。 据了解,若非自立门户,“外国势力”图书馆一般都会通过各自驻穗领馆牵线搭桥,寻找合作方。 今年6月初,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关特别报道了北京蓬勃发展的外国文化中心,称虽然中方对其管理还存在空白,但是其存在本身就值得关注。 “这对国人了解国外文化是很有帮助的。”在接受《人民日报》采访的时候,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建盛认为。把外国文化中心“请进来”,无疑为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 多元形式,多样信息 虽然广州的地貌正被乌泱泱的高楼大厦所改变,但是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,早就让广府文化成为了习惯,你可以在师傅上下压制竹升面时候发现,可以在新同事一句“早晨”中发现,也可以在一杯“鬼佬凉茶”中感受到。 早在针对广州外文书店的采访中了解到,不管是本地出版社,还是外国出版社,以广州为素材的外文书少得可怜。 与此同时,因为阅读原版书籍群体不大,再加上原版书价格较高,广州专售外文书籍的书店几乎没有,继续生存下来的,要不搭售港台图书,要不和其他图书一起销售,需求决定市场的现实,也意味着外文书选择的狭窄性,也意味这项业务更多是赔钱赚吆喝的买卖。 在如此情形下,外国机构在广州的图书馆算是不错的补充,至少从种类的齐全方面考量,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。 名称各不同,都是传播文化 不管叫做学院(如歌德学院和塞万提斯学院),文化院(如韩国文化院),文教处(英国文化教育处),还是叫做中心(如俄罗斯中心),或者联盟(法语联盟),它们都是以举办文化活动为主,同时提供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的公共机构,背后是诸如日本基金会、韩国基金会和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等,类似于中国国家汉办的机构,既面向政府,又要面向社会。 要与上述机构区分开来的是,一些外国驻华使领馆也设有文化处,或新闻文化处,是使领馆的一部分,主要负责政府间的文化交流项目,维护和促进双边协议等工作。 不过,随着越来越多活动的开展,上述两者的神秘“外交”面纱正在褪去,人们有更多机会与其接触,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原汁原叶的外国文化。 更多新闻内容请关注 http://www.szaoteng.com
|
上一篇:平移闸的介绍 下一篇:穿着带磁裤子,难出超市门引尴尬 |